始祖居邾國,后徙沛國
據(jù)考證朱氏始祖邾子居住在邾國,在現(xiàn)在的山東省鄒縣一帶。據(jù)《新唐書·宰相世系》記載:“朱氏出于曹姓。顓頊之后有六終,產(chǎn)六子,其第五子曰安。周武王克商,封安苗裔俠于邾,附庸于魯,其地魯國鄒縣是也!泵鞔烊辉凇吨焓显戳鳌分姓f:“吾宗先世始于顓頊第九子卷章,卷章生二子,次曰吳回,伐祝融于高辛之世;厣^,繼生重黎,重黎生陸終。陸終生六子,第五子曰安,安得曹姓,至周武王克商,封曹俠于邾,為魯附庸。魯隱公元年,邾儀父會盟伐楚,從齊小白,尊周,遂爵為子,卒謚安公!笨梢姶呵锴捌,邾國邾俠及后裔居住在現(xiàn)在山東鄒縣、滕縣一帶。
《新唐書·宰相世紀》載:“齊桓公行霸,儀父附從,進爵稱子;腹韵,春秋后八世而為楚所滅,故子孫去邑為朱氏。世居沛國相縣!迸鎳嗫h據(jù)考證在現(xiàn)在安徽濉溪縣西北。所以春秋后期至漢代朱氏居住在現(xiàn)在安徽濉溪縣至江蘇徐州以西一帶。
西漢南下至吳郡
朱氏先祖西漢大司馬朱詡,住沛國郡(今江蘇省沛縣一帶)。882年,先祖遷移至歙縣的黃墩紫陽山,稱紫陽朱氏。
唐末遷徽州再至婺源
904年朱瑰奉命鎮(zhèn)守婺源,巡轄浮梁、德興、祁門等縣,由此在婺源定居下來,成為朱氏婺源的始祖。
朱熹(1130~1200年),又名文公,別號紫陽(紫陽山后裔之意),祖籍江西婺源弦高(今紫陽鎮(zhèn)),其父朱松赴任福建尤溪縣尉。朱熹生于福建尤溪,后到武夷山五夫里居住,在福建建陽去世。
朱熹的后代萬四(年份失考)從尤溪遷往廣東梅州。
茂九于1365年從梅州遷往江西安遠縣古田;
通寶公,江西贛州府安遠縣人,明賜進士出身,任四川南江知縣,敕授文林郎,生八子:景鑒、景光、景華、景融、景良、景亮、景云(夭)、景洪。
明朝遷廣西博白。
通寶公次子洪珍(景光),博白敦篤堂始祖,系文公(朱熹)第14代裔孫,明代進士,任廣東(今廣西)靈山縣教諭,妣鐘氏,生五子:紹晃、紹琪、紹玉,紹祿、紹昊。洪珍從靈山縣告老還鄉(xiāng)時,經(jīng)過白州(今博白),覺得白州山水秀麗,人杰地靈,遂于明弘治二年(公元1489年),帶長子紹晃,遷白州衙前竹根山村創(chuàng)業(yè)。洪珍的后面四子,紹琪、紹玉,紹祿、紹昊留在安遠縣。
通寶公三子洪。ň叭A),則在博白菱角金村創(chuàng)業(yè)。其他兄弟留在安遠。
|